说到太湖石,我想没有几个石友说不知道的吧!“太湖石”因盛产出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是一种玲珑剔透的观赏石头,还有一种广义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的碳酸盐岩统称为“太湖石”。
太湖石是我国传统的观赏石,历史悠久,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
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
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太湖石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太湖石发展史
在唐宋时期就尤为著名,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其《太湖石记》中,就有对太湖石的详细的描述,形象的表达了唐朝期间文人墨客对太湖石的一个喜爱之情。
到了宋朝时期,太湖石发展再一次走向高峰,最出名的便是宋徽宗运送花石纲建造“艮岳寿山”,在建造艮岳寿山中太湖石的运用占比最多,这一次大规模的使用太湖石,而且还是宋朝皇帝的推动下,算是一次扬名立万。
除了宋徽宗的艮岳寿山,宋朝时期杜绾在其著作《云林石谱》中也详细记载了太湖石并分析了其产地特点,由此可见太湖石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地位。
太湖石不仅仅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太湖石虽然不是所谓的天下第一石(补充说明:天下第一石是灵璧石)但太湖石在园林建设上的使用程上是其它石种所不能比的。
产地
太湖石多地有产,以苏州洞庭山太湖流域所产太湖石而命名。产于苏州太湖洞庭山周边山上和水中的太湖石质量好,开发早,名声大,上品多具有瘦皱漏透之姿,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园林置石的代表性石种,也有一小部分作厅堂案几供石之选。
苏州太湖石的成名,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品赏咏赞密不可分,白居易诗集中描绘太湖石的不下数十首,他是唐代诗人咏石之作最多的一位。其诗友刘禹锡、牛僧孺等,也都有咏赞太湖石的诗句。
白居易的不朽名篇《太湖石记》中的“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之名句,尤其对太湖石的形态特点和观赏特征作了高度概括。
一般来说,太湖的水石比起旱石来,质地更为清润,硬度和密度更大,而且大多面面可观,没有明显的阴阳面,数量非常稀少。其实,目前江南各处古典园林中的太湖石峰,包括著名的苏州留园冠云峰等名石,都是旱石,有明显的正反面,有的背部多有修治加工。
“太湖水石”不同于一般的水石,仅指产于苏州洞庭西山周边太湖水域中的太湖石,质地坚致硬朗,有的具有浮雕状的硅质岩结构,少见瘦皱漏透之姿,尤其是石表大多带有水浪、鱼鳞纹状的肌理,变化多端。南宋诗人范成大《太湖石志》指出:“石生水中者艮岁久浸,波涛冲击成嵌空。
石面鳞鳞作靥名曰弹窝,亦水痕也。扣之铿然声如磬。”旱石以产于苏州洞庭西山、宜兴一带为佳,又以鼋山和禹期山最为著名。太湖石一般形状以大中型多见,小型供石少见,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使用最多的石料,或单独立峰,或叠为假山,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是古典赏石审美的突出代表,也是园林置石的首选石种。
苏州太湖石之外,长兴太湖石也古已成名,产于环绕太湖的浙江湖州、长兴一带,其中以长兴所产较为有名,由石炭系黄龙组与船山组、二叠系栖霞组与长兴组、三叠系青龙群等碳酸盐岩形成,分布于煤山盆地四周、白岘乡等地。其中长兴组灰岩与青龙群灰岩在煤山葆青至新槐一带出露最完整,已设立了世界级标准剖面(金钉子),建立了长兴金钉子地质公园予以保护。
另外,安徽太湖石产于安庆、宣城广德一带山区,也是开发时间较早的太湖石。近几十年来,广西桂平、忻城、柳江、都安、马山等地也发现有太湖石赋存。
目前,市场上甚至有越南太湖石销售。上述太湖石产地因大多处于淮河以南,大致可以称为南太湖石,还包括湖北荆山、云南曲靖、湖南湘西、贵州黔南、安徽巢湖等地,其特征稍有差别。
北太湖石则主要产自山东、北京一带,也是古代就有开发的品种,山东主要有临朐、费县、淄博等地,北京太湖石主要产在房山周口店地区。
北太湖石一般体量较大,造型浑厚雄壮,质地较为粗松,不如南太湖石清秀玲珑,但阴阳面特征也不像南太湖石那么明显。北太湖石产地还有河北唐县、河南安阳、南阳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