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木雕文化的发展,黄杨木雕近几年被外界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黄杨木雕以用黄杨木雕刻用材而得名,黄杨木雕的国际影响巨大,早在本世纪初,朱子常等创作出的“捉迷藏”等优秀作品,在南洋劝业会和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国际大奖,使黄杨木雕轰动海内外。
“黄杨木雕”与“东阳浮雕”、“龙眼木雕”、“金漆木雕”并称为中国的四大木雕,也是中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黄杨木雕特色
黄杨木雕的主要材料黄杨,是一种矮小的常绿灌木,生长缓慢,一般要生长四、五十年才能用于雕刻。这种木材大部分直径只 3~5寸左右,适宜于雕刻小型人物,供案头欣赏。黄杨木质地坚韧,表面光洁,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彩黄亮。黄杨木经精雕细刻磨光后能同象牙雕相媲美。特别是随着年代的久远,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美观、别具特色。
黄杨木雕有三种类型,其造型理念、技艺及程序都不一样。
一是传统类,以单一的人物造型为主,亦有群雕或拼雕;
二是根雕类,以天然黄杨木根块为材料,利用树根造型;
三是劈雕类,将无法用作人物雕刻的木块劈开,取其劈裂后的自然纹理立意雕刻,一切顺乎自然,不作精雕细刻。
传统类的雕刻有人物范型,材型要与之相适合,故有泥塑构稿、选材取料、敲坯定型、实坯定格等程序;而根雕则随机应变,构思的灵活性很大,无需泥塑构稿,而必须注意保持树根特有的造型意味,劈雕则将注意力转移到纹理的造型基础上。
历史渊源
中国的木雕历史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为春秋战国至东汉末,常见的是出土木人俑和木动物俑,在建筑上,木雕也已被应用。据考古发现,早在西汉时,黄杨木已被用来制作精美梳篦。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安徽霍山县西汉木椁墓均有黄杨木梳篦陪葬。
唐宋时,坚韧细密的黄杨木还被用来雕刻印刷中的精细文字和插图的雕版。宋代,小件木雕较为流行,常采用紫檀、黄杨木等优质木材来雕刻小摆件。
至迟到元代,黄杨木圆雕技艺已较成熟,并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工艺品脱颖而出,供人们陈列欣赏。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黄杨木雕《铁拐李》,出自元至正二年(1342年),距今已有670多年,为中国现存年代较为久远的黄杨木雕人物像。
晚期即从明清至民国,为传统木雕,也包括黄杨木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黄杨木雕的应用非常广泛,从小型雕塑到佛珠、印章、家具、生活用品等均有。
清晚期至民国,是中国黄杨木雕较为成熟和鼎盛的时期,特别是浙江温州朱子常创作的黄杨木圆雕人物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
黄杨木雕的意义
黄杨木雕刻充分展现了民间工匠的智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种不同的风格,如明之木雕刀法圆润,简练流畅;清之木雕刀法清澈,光滑圆转等等。黄杨木雕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及工艺要求都是其他雕刻难以比拟的,亦无法以现代技术加以替代。
时至今日,黄杨木雕的材料来源出现危机,同时专业人员流失严重,新人难以为继,且个体作坊分散,难以产生影响。这些状况都影响着黄杨木雕技艺的发展,迫切需要有关方面制订方案对这一特色技艺加以抢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