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幸看到整个斑彩石,你会发现它的轮廓类似于现代海洋生物——鹦鹉螺,发现斑彩石实际上是一种古生物化石,名叫“菊石”。
菊石的历史
菊石是中生代时候主要的海生软体无脊椎动物,它带有一个螺旋壳。一般长度为0.25-0.5米,少数可超过1米。在中生代早期,这种生物繁荣昌盛,但最终几乎与恐龙同时灭绝。
它是一种游泳速度不快,而且运动连贯性很差的动物,它的壳功能复杂,即是身体的居住处所,有时容纳液体和气体的地方,当遇到什么危险的时候,身体马上缩回壳里面,自动盖上门盖,起到保护的作用。
菊石据科学家推测最早出现在泥盆纪初期,繁殖于中生代,是中生代的标志化石,白垩纪末期灭绝绝迹,从出现到灭绝经历了四个繁盛时期,第一个在晚泥盆纪有海神石类以及无棱菊石,棱菊类的低极类型,第二个时期是晚石碳世到二叠世纪末。
以棱石为主,其次为无棱石的高级代表,整个三叠世纪是第三方晚期,是齿菊石的天下,最后一个时期从早侏罗世到白垩纪由菊石组成。
尽管史前菊石几乎遍布世界各地,但只有加拿大落基山脉的东坡和阿尔伯塔省西南部的一小块孤立地区形成了宝石级斑岩并实现了商业化生产。
7000-7500万年前,北美的落基山脉缓慢上升。当时,山坡的东部仍然是一片辽阔的海洋,生活着包括菊石在内的大量鱼类、贝类、海龟等海洋生物。
由于降雨对落矶山脉的持续侵蚀,大量泥沙被沿河冲入大海,死去的菊石尸体被沉积物掩埋。经过7000多万年的构造运动和适宜的温度、压力等条件,部分埋藏的菊石体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斑彩石。
这种动物的化石在我国的西藏地区的珠穆朗玛峰有返现大量的菊石化石,这可能是一万在很久以前,那里曾经是海洋,由于造山运动,地壳上升,海底变成了高山,所以生活在海洋底层的菊石就呈现在地面上了,这些菊石化石不信算古时候生态环境的有力证据,也是喜马拉雅山地壳变化的见证物。
和菊石同类型的现代生物
菊石可以说是和现代的鹦鹉螺祖先,鹦鹉螺是现存最古老,最低等的头足类动物,头足类在古生代志留纪地层中种类特别繁荣,达到了几千多种,它们都有着不同形状的贝壳,但是绝大多数都已经灭绝了,生存至今只有鹦鹉螺,和鹦鹉螺的几个亚种了,所以鹦鹉螺称之为”活化石“是研究动物进化和古生态学,古气候学的重要材料。